三一特別以【自我成長】作為主題,

針對孩子的獨立性、自主性,

精心規劃別具教育意義的教育營隊。

我們可以看到,在今年的國中會考中,

揭示了一個教育部期待青少年成長的方向與教育標的。

文科的題目並不難,但卻不是學校所上的內容範圍,

它帶著濃厚審查孩子思考與語文能力的意味。

大致說來,

文言文多達11題,佔比重四分之一強;

英文閱讀測驗也多達11題,佔比重三分之二強。

題目除了要求孩子的真材實學,

尤其強調孩子能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。

2014夏令營,【三一經典遊蹤】

【自我成長】主題夏令營

期待能在趣味與輕鬆中,帶給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    濁水溪,臺灣最長(186.6公里)的一條河流,從玉山發源,浩浩湯湯向西奔向平原,進入臺灣海峽,滋潤不同民族,養育大地子民。濁水溪流域範圍,包括中部四縣:南投、嘉義、彰化、雲林,「大河戀」濁水溪之旅,以南投、彰化、雲林三縣為企劃重點,觀山走水、過橋遊景,沿著臺灣最長河流,盡覽臺灣大河文明變遷發展的歷程。
    臺灣深度輕旅行專家馬繼康領隊策劃,三一經典老師帶隊,從上游一路遊到下游,完整審視景觀的變化,與不同時期對於濁水溪的用途。
濁水溪,古稱螺溪,位於臺灣中部,屬中央管河川,全長約186.6公里,臺灣最長河川。流域面積達3,156.90平方公里,僅略次於高屏溪。濁水溪名字是由日人所命名,因溪水夾帶大量泥沙,長年混濁而得名。上游山地集水區年降水量達2000-3000毫米,所經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、頁岩、砂岩,含沙量高,尤以萬大溪、丹大溪為最。河口百年洪峰流量僅次於高屏溪。
    源頭、上游:濁水溪主流上游名為霧社溪,發源於合歡主峰與合歡山東峰間的武嶺南側,源頭標高2880公尺。流至春陽東納塔羅灣溪,續流至萬大和萬大溪匯流後,始稱「濁水溪」。
中游:在神龍橋附近與陳有蘭溪匯流,為上游段、中游段分界線,經集集攔河堰(林尾隘口),在二水鼻仔頭、林內觸口為界,中游段在此結束。
下游:在流出八卦臺地與觸口臺地之間山口,便流入下游段,經濁水溪沖積平原,在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流入臺灣海峽。
    昔日濁水溪經常河流改道,北流至鹿港,南流至北港,形成濁水溪的氾濫平原。現今主流河幅廣達2-4公里,自東而西,將臺灣西部分為南北兩半。
上游地勢起伏,河道多成萬大水縱谷;落差大,雨量多,水力資源豐富,建有萬大、萬松、大觀一廠、二廠、明潭、鉅工等發電廠,還有頭社水庫、霧社水庫及日月潭水庫,均供水力發電之用。林內鄉以下的河水,則用於灌溉。
    濁水溪流經彰化(流經大城、竹塘、溪州、二水等鄉鎮)、雲林(流經麥寮、崙背、二崙、西螺、莿桐、林內等鄉鎮)、南投(流經竹山、鹿谷、集集、名間、水里、魚池、仁愛、信義等鄉鎮)、嘉義(流經阿里山、梅山等鄉鎮),是彰化縣、雲林縣兩縣界河。
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臺灣由原本的一府三縣,增設彰化縣,濁水溪下游因而有更多人口遷居,並由濁水溪和烏溪的下游往上遊方向開墾。清人施世榜在二水附近興建水圳,灌溉二水和鹿港的農地,稱為施厝圳或八堡圳,後有建有八堡二圳,即是二水地名的由來。
    濁水溪因含沙量大而得名,最高的含沙量記錄,是淡水河的10倍,高屏溪的15倍,旱季缺水,無航運之利。
濁水溪下游為臺灣本島西部平原重要農業分界線,以南地區秋冬少雨,為臺灣三年輪作區,所以濁水溪自古就被認為是劃分臺灣天然和人文一道界線。濁水溪以南是典型的熱帶型氣候,以北是亞熱帶氣候,因為這樣的氣候差異, 日治時代為了發展「工業日本,農業臺灣」計畫,以濁水溪為界,分別在以南勸種甘蔗,以北勸植稻米,而有南糖北米的說法。
    早期臺灣透過港埠口岸交易的商業工會組織稱為「港郊」,至今仍流傳在的口語中的「頂港」、「下港」,即以濁水溪為界;河以北的港口為「頂港」、河以南的港口稱為「下港」,更衍伸成臺灣南北人文範圍的分水嶺。

臺北報名表         新竹報名表